其实,我们从一出生就会进入父、母、子的最原初的三人关系中,在这段关系中学习爱与被爱,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形成自尊。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获得人际关系的应对模式,学习生存技能,从而适应进入社会之后的生活。
孩子的诞生改变了原有家庭里的成员结构,同时也为家庭成员处理关系的能力带来了挑战。
有一个年轻妈妈曾经非常自豪的告诉我,她儿子特别黏他,和她很亲密,如果她和老公发生冲突,儿子会对他爸爸很愤怒,甚至还会动手去打爸爸,这让她感觉自己这么多年对儿子的陪伴有了回报,至少在和老公发生冲突时,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对于妈妈的感受,我表示理解。
但是让孩子加入到夫妻之间的冲突中,我不敢苟同。
如果一个成人的关系冲突,需要孩子来加以解决,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对孩子的伤害。
当一个孩子时刻感受到的是妈妈的伤心,他会想着要如何去帮助妈妈,安抚妈妈,让妈妈开心,让家庭和睦,那么这个孩子就没有力量没有精力去做自己的事,他的视线被妈妈牢牢抓住,也就无法放心的去寻找自己的天地。
即使他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成人,他还在努力着为父母解决冲突,随时准备着做父母冲突关系的消防员,那他必然会与自己的人生课题失之交臂。
所以,当这个妈妈和我津津有味的讲起自己的孩子如何懂事,如何贴心,是贴心小棉袄时,我想提醒她,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依靠孩子来解决夫妻关系的冲突,要保护好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界限。
家庭治疗师鲍温提出了三角关系的概念,他说三角关系是家人处理人际冲突焦虑的一种策略。
他观察了许多精神分裂症的家庭,他发现,当两个人之间有冲突,其中一方或双方往往会寻求第三者的认可与支持,然后让两个人的紧张关系得以暂时舒缓。
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当一个家庭冲突特别剧烈时,家庭里的孩子最能体会到这种张力,所以,他会用各种办法转移这种冲突,使自己被三角化。
比如,他可能会产生身体的不舒服,这时全家人都会把注意力都转移到为他看病治病的过程中,从而家庭成员的冲突就暂时消失了。
每一次冲突出现时,孩子都习得了这种应对模式,但对孩子却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一个孩子他需要通过不断的生病来调节父母的冲突,严重的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我自己也体会过被三角化的过程。
由于女孩与妈妈天生的情感链接通道比较紧密,加上我母亲一遇到问题就喜欢抱怨,当她没办法去和父亲直接沟通,又没办法改变父亲以及自己的处境,作为女儿的我就自然而然的被三角化,成为她情绪发泄的一个安全出口。
从小到大,我听得最多的就是母亲对父亲的指控、批判和抱怨。
一长段时间,我被弄得极端的愤怒、不满和抑郁。
以至于父亲面对我们这么紧密的母女军团时,他都感觉自己是外人。
他对母亲说,我是母亲的女儿,不是他的女儿。
至今想来,父亲内心那种孤独的感觉该是多么强烈。
一个心疼母亲的女儿逐渐成为了妈妈的心理和精神伴侣,长期固定的三角关系让家庭成员都动弹不得。
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我无法站在女儿的位置上体会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情感。
一方面心疼妈妈在婚姻里所受的委屈,一方面又无力解决父母之间的冲突,那是一种绝望的痛苦,这种痛苦在很多年之后也会萦绕心头。
直到成人后的自己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直面属于自己的人生主题。
打破三角关系,重新回到女儿的位置上,把夫妻关系稳稳的交回给他们,才是我新生活的开始。
父母不自觉的让孩子站队,可能并不会意识到对孩子有多大的伤害,孩子也会主动帮助他认为更弱势的一方,一般是妈妈这方,一起去讨伐爸爸,但孩子的情绪情感和生理发展尚未成熟,却不得不承担起这份本不属于他的关系,在成长路上,这份压力不可谓不重。
作为父母,需要多一份觉察,让孩子不必整日整夜活在夫妻的关系中,与爸爸或妈妈结盟并不能解决夫妻关系里的冲突,孩子的加入不过是强化了这种模式对彼此的伤害而已。
作为父母,更应该学习自己如何去应对关系里的问题,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夫妻关系的领地里处理夫妻的矛盾和冲突,在亲子关系里传递温暖和爱。
沙法丽·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这本书里讲到:
我们对孩子需要有觉醒式的教养,这种教养使我们将孩子的行为当做敲醒我们内心的警钟。
从此,我们不再让情绪建立在过去的经历的基础上,并宣泄给孩子,而是选择包容自己的情绪,让其正确的反应当下的情境,这样的反省使我们可以逃离盲目反应的强大诱惑,而不再被过去控制,从而完全投入到孩子的需求中去。
当一个孩子看到父母发生冲突时,他是焦虑的、害怕的、不安的,他可能会感觉是自己的错,是自己不好,一种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会让他本能的想要做点什么。
我记得非常清楚的是,我和老公发生争执的时候,儿子会直接跑过去用小手锤他爸爸,那时他才2岁多,都不知道我们争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这时候,我会做一个极大的干预。
我会告诉他:不可以打爸爸,爸爸和妈妈因为有些事看法不同,所以会争吵,这不是你的事,和你无关,你不需要帮助我们任何人,我们会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都很爱你。
然后再给他一个暖暖的拥抱,他会似懂非懂的停止自己的举动。
当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如果能及时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并及时制止孩子进入到夫妻关系的领域,保护好亲子关系的界限,是完全不会把孩子三角化的。
我们需要多思考一点的是,真正的爱孩子,是让孩子在属于他的安全空间里长大,而不是让他在属于父母的关系领地里成为一个小帮手。
父母既然是父母,就需要训练自己作为父母的能力,这份能力就是在应对伴侣冲突时保持一份清醒和觉察,在应对孩子有意无意的想要帮助父母分担忧愁时保持一份慎重和警惕。
还记得一个家庭治疗师分享他的女儿在应对他们夫妻吵架时的情景,当看到爸爸妈妈吵了一会后,她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然后跑过去问正在生气的妈妈,妈妈,你和爸爸吵架吵完了吗?
妈妈回答说:吵完了。
女儿接着说,那你现在可以陪我读书了吗?
妈妈听到女儿这般说,都不由得停止了生气。
一个孩子可以把这两件事分得这么开,来源于他们平时对孩子悉心的保护。
在孩子的眼里,你们吵架是你们的事,我想让你陪我读书是我的事,这两件事可以同时发生。而且丝毫不影响她自己的情绪状态。
这是一种家庭分化非常棒的家庭。
我们要做到让一个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需要一个家庭环境的给养。
这种给养要求我们分清楚,哪些是孩子需要承担的责任,哪些是父母需要解决的问题。
孩子当然可以很贴心,这种贴心不会是关系本身的绑架和三角化,而是他在关系里感受到的安全感。
孩子当然也可以很爱父母,这种爱不是为了解决父母的冲突而存在,而是父母自然而然给到孩子的无条件的爱。
这样,我们就可以坦然的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自己能够解决属于我们的冲突,你不用选择站在谁的一边,你不用帮助我们处理情绪问题,你也不用拿自己身体的不舒服为我们紧张的关系当挡箭牌,你是我们的孩子,你只需要做一个孩子的事,如果你愿意给我们每人一个拥抱,我们当然都很乐意接受。
剩下的功课,是父母双方的成长。
这棵家庭大树是否能够成长为参天大树,是否能源源不断的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能量,还在于父母们是否能够直面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合适的方法。
或许是一场平等而真诚的对话。
或许是一种管理好自己情绪的自我关怀。
或许是一种保护好人际边界的自我觉察。
或许是一种为人父母为自我负责的态度。
每个孩子都不应该为父母的冲突关系买单。
他们理应成长为自己真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