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父母门槛很低,简单到通过生物本能就可以实现。
然而,外界或父母自身,有时对于自己是否有资格做父母,往往有更高的标准。
最近的综艺节目《做家务的男人》中,朱丹抛出一个问题:
今天,导师就来聊聊“情感隔离型伴侣”。
什么样的伴侣最容易让人抓狂?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都是:
开口就像机关枪的那种,堵都堵不住。
其实,还有一种。
看起来总是很平和,永远也吵不起来,不论发生了什么。
面对他,总像面对一堵墙。
你发脾气,他无动于衷;
你讲道理,他说你小题大做;
你的那股气,就那么憋着,怎么也发不出来。
一次次消磨之后,你的脾气越来越差,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为什么变成这样了?
这很可能是因为,你遇到了一个情感隔离型伴侣。
➊、有个情感隔离的另一半,是什么体验?
电影《你的鸟儿会唱歌》里,女主佐知子,在亲密关系中非常迷茫。
男友柄本性格平和,但是她总是感受不到他的情绪。
一开始,佐知子被柄本吸引,觉得他很好相处。
可慢慢的,佐知子发现:自己从来摸不准他到底在想什么。
一次,柄本的室友静雄喝醉了,当着他的面约佐知子看电影。
佐知子担心男友吃醋,想解释,可男友却抱着她说:
“去呗”。
和静雄一起去露营,他不但不生气,反而说:
“你有你的自由。”
在别的情侣那里,这种突破界限的事,可能一点就着了。
但柄本永远是温和、理智的。
佐知子和他在一起很自由,可却也总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
柄本从来没有对她说过“我喜欢你”。
一次次得不到想要的回应之后,佐知子灰心了,提出了分手。
静雄安慰佐知子“他不是不喜欢你,他就是神经大条而已,什么都不在乎”。
但是,这个世界真的有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吗?
也许他不是不在乎,只是隔离了情绪。
➋、冷漠的人,只是想自保。
柄本真的不在乎佐知子吗?
不是的。
剧里,他有两次冲动,都是为了佐知子。
一次是因为同事在背后说佐知子,跟男人关系不清不白,他冲上去打了同事。
第二次就是佐知子提分手。
虽然他一开始依旧说的是“好的”“祝你幸福”。
但佐知子走后,他终究没忍住,冲出咖啡厅,追了出去。
电影一开始,与佐知子初遇,柄本在公交站,数了120个数,“如果数完,佐知子没来,我就不会再等了”。
这一次,他依旧想数120个数。
但最后,还没数到10,他就忍不住了,着急地朝佐知子离开的方向追过去了。
生怕慢一秒,佐知子就会从他生活中消失。
明明是爱的,为什么就是不表现出来呢?
电影下面,很多人说出了柄本的心声:
“其实就是怕。”
担心承诺了无法兑现,就变成不去承诺的人;
讨厌努力了却得不到,于是索性不去努力;
害怕期待破灭,干脆不去期待任何事。
为了避免失望、伤害,他们把自己伪装起来。
“只要我无所谓,别人就不能伤到我了。”
他们压抑所有的感受,觉得:
只要感受不存在,世界就是安全的。
这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方式。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有一个生存姿态是“超理智”。
所谓生存姿态,就是一个人在成长中发展出的应对外界的行为习惯。
感受不重要,客观现实才重要。
带着这样的行为习惯,他们忽略自己的同时,也忽略了别人。
“我不能轻易表达真实的自己,会被拒绝的。”
正如炳本,女友无意中穿了静雄的衣服。
他深深地看了女友一眼。
那一瞬间,他真的一点不在意吗?
不一定。
但他假装没看见。
因为这样,就不用去提醒女友,就不用面对尴尬或是可能的吵架。
为了减少潜在的伤害,他隐藏了自己的情感。
➌、拒绝感受,也是在拒绝亲密
可没有争吵不等于爱。
和一个没有感受的人相处,伴侣感受到的,是时时刻刻的拒绝。
就像佐知子,跟男友在一起越久,就越没有安全感,越不确定他们的关系。
她不知道男友到底在不在乎她。
自己的苦恼、纠结也没法跟他说,就算说了,男友也不会给与反馈。
所谓亲密,是指我们有共同的情感体验。
而这部分,往往被超理智的人隔离掉了。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电影中,炳本过去的经历,并没有提及。
我们只能从生活中类似人的故事里,窥见一些端倪。
我有一个朋友,人群中,他总是被淹没的那种存在。
他说过自己的经历:
小时候,父母总是为了各种事情吵架。
有一次,几个邻居一起在家里聊天,气氛本来挺和谐的。
父母突然不知道因为什么争执了起来。
邻居们劝慰了几句,就很识趣的各回各家了。
之后,父母开始大吵,争得面红耳赤。
那一晚,母亲把自己反锁在卧室,整晚没出来。
第二天早上,他推门进去,猝不及防地就看到母亲在床头放了一把刀。
“看到那把刀,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但他什么都没说,默默地关门出去了。
他不知道母亲要用这把刀做什么,也不敢去问。
于是,索性假装没看到,假装一切都不会发生。
这就是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就是说,当一种感情太强烈了,无法承受时,干脆就把这种感情压抑掉。
这就意味着它没有了,“我也就安全了。”
但不去看,不去承担,该发生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吗?
电影《万箭穿心》里的马学武。
妻子性格强势,直来直去。
他看不惯,却从来不说,一直对妻子表情淡漠。
后来,工作出问题,与情人分手,他再也无法对妻子视而不见。
最后,马学武选择了跳江。
因为害怕那个矛盾,害怕面对之后,事情会无法控制,他们选择隔离了情绪。
可是,长年累月下来,他们也隔离了内在某部分的自己。
那个有能力解决问题的自己。
只要感觉到危险,立马把自己“武装”起来。
于是,隔阂就在这样的武装中一点点变大。
➍、隔离不代表不爱,这是他过去的印记
➀、有个隔离的伴侣,怎么办?
听过一个故事。
老太太总是特别生气,因为他们吵架时,老头总是一言不发。
老太太受不了,感觉自己总是打在一团棉花上。
后来,在咨询室,老头终于说出了原因。
生气时,他心里总有条恶龙一直在咆哮,他很害怕把那条恶龙放出来会伤害老太太,所以很努力地克制自己。
隔离的伴侣,并不是不爱。
很多时候,他们只是不会和情绪相处,特别是负面的。
也许是成长在吵架的家庭,见过了太多的不堪,他们把失控的、不堪的部分锁了起来,以此避免再次被伤害。
这也许是一种自保,但在之后的生活中,也成了一种制约。
过去的不幸,如果可以在亲密关系里治愈,是幸运的。
但这并不是说,治愈,就是伴侣该承担的责任。
治愈的前提,是爱。
如果,你不能包容这个受伤的他。
也要明白,即使你选择放弃,也不是你的错。
因为一段关系能不能延续,本就是两个人共同决定的。
如果,你选择继续,那么以下方法可以参考:
Ⓐ: 多一些包容,引导他一点点表达情绪
情感隔离的人,面对激烈的情绪总是不知所措。
为了对抗这种激烈,他们会习惯性地把自己裹起来。
所以,首先要让他们知道:有情绪是可以的。
怎么做呢?
发生矛盾时,多一点耐心,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觉。
试着温和一点,告诉他:“分歧是难免的,哪些地方让你不舒服了,可以告诉我,我们一起解决。”
让他感受到安全。
他如果生气,不要急着指责;
他如果哭了,就让他哭一会儿。
给一个空间,让他在里面安全地暴露情绪,让他慢慢跟自己贴近。
前阵子,在豆瓣看到一个话题:你从心理咨询师那里听到最受用的一句话。
点赞很高的那个回答,第一句就是“这里很安全,你可以放心地哭出来。”
很多时候,情绪只有被允许,才能正常流露出来。
情绪流动之后,人才会变得鲜活。
Ⓑ:重视他表达的部分,让他觉得表达是有用的
对情感隔离的人来说,表达感受是不太容易的。
所以一旦他们表达了。
试着给他们一些正向的反馈,做一些积极的调整 。
比如,他说自己很累,搞清楚他累的点是什么,是做家务累?还是心累?
之后,试着看自己能不能帮忙承担一些。
身体累就按按摩,心累就听他讲讲心里话。
一旦他发现,遇到事情,除了逃避还可以好好沟通解决,而且沟通解决是更有效率的。
慢慢的,他就能学习到新的行为模式。
Ⓒ:给他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伴侣刀枪不入真的是件很让人抓狂的事儿。
但是这种时候,如果你能稳住自己,不被情绪裹挟 。
好好地说话,好好地解决问题。
他也会学习到新的经验。
也可以试着主动和他分享遇到冲突时,你的做法。
拓展他的认知,帮他看到,这个世界,不止一种活法。
他是有选择的。
➁、 如果,你是关系里那个情感隔离的人
你需要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情绪并不可怕,试着做一些情绪宣泄,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试着把深埋在心底的情绪发出来。
可以是写在纸上,再烧掉。
可以是找一个树洞,尽情倾诉。
其次,你要学习新的应对模式。
失落时,伤心时,怎么表达情绪,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也不伤害别人的方式。
试试看,不管过去怎样,只要你愿意改变,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电影最后,炳本追上了佐知子。
他跟佐知子表白:
“我说谎了,我喜欢你”。
佐知子会不会点头,是未知数。
但对炳本来说,这一步意义重大。
因为足够在乎,他克服了固有的隔离模式,去试着表达,试着为自己争取。
而这,就是走出情感隔离的开始。
即使这一次表白失败,下一段关系,相信也会变得不一样。
生活中的我们也一样。
不管你是不是一个隔离的人,我们都需要找到那条路:
如何跟伴侣表达自己;
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
要知道,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面对问题。
当你们一起成为更有弹性,更包容的人时,你们的关系,也会更稳固。
世界和我爱着你。